当前所在位置: 网站首页 -- 学术研究 -- 学术交流 -- 正文

学术交流

曾泰元教授做客外语论坛畅谈中华美食英译
作者:李嘉鑫编辑:张亚男审核:耿云冬时间:2024-03-27点击:

2024年3月25日下午,东吴大学(台北)荣休教授、上海杉达学院外语学院院长曾泰元教授应邀做客第247期外语论坛·专家论道,做了题为“向西方推介中华美食,从做好英译开始”的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威斯尼斯人60555教师发展中心主办,耿云冬副教授主持。讲座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参与。



曾泰元首先从研究中华美食英译的动机谈起:一方面,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其个人对中华美食有着无比的热忱;另一方面,在新时代,如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,中华美食作为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,如何进行英译值得仔细斟酌考量。

曾泰元以CNN(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)新闻中关于中华美食的多篇专题报道和《牛津英语词典》(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, 简称OED)中的汉源词(特别是53个蔬果美食和28个茶文化汉源词)为研究语料,向听众展示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华美食在英语世界的当前译法。通过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,曾泰元指出,对于中华美食的英译,媒体的翻译是相对变动的,而词典的翻译是相对稳定的,权威词典所提供的译词值得我们参考。在翻译中华美食时,译者还要注意字数限制,上限为4个词且平均字长为1.59词为宜。

曾泰元分享了其关于如何译介中华美食的心得,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:音译居首,彰显主体性,也便于外国人发音;意译居次,依循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规律,以直译为主,必要时甚至可以破格,借此传达内涵精要;若有不足,再采用其他策略。曾泰元特别指出,英语母语者是英语的仲裁者,而不是专家或者机构;在语言面前,我们都必须保持谦卑,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。翻译时讲求实事求是,传播时合理宣传,同时聘请英语母语者的专家顾问进行指导评估。

整场讲座,曾泰元娓娓道来,以“轻松却不失严谨”、“风趣却不乏厚重”的方式给在场听众带去诸多关于中华美食译传的深刻启迪。讲座最后,在场师生与曾教授就中华美食的英译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。耿云冬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,鼓励在场的外院、食科院等青年学生积极开展跨学科科研合作,共同致力于中华美食译介事业。


【专家简介】曾泰元,台大(台湾大学)外文系学士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(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-Champaign)语言学硕士、博士。曾任教于东吴大学(台北)英文系20余年,担任过两届系主任。亦曾兼任林语堂故居(台北)执行长、台湾翻译学学会执行长、台湾教育研究院双语词汇审译会委员。自2021年秋季起,专职任教于上海杉达学院,为英语系教授、外语学院院长、语料应用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。曾泰元近年来致力于语言专业知识的普及推广,著作等身,除了散见各大媒体平台的数百篇科普文章之外,还出版了《走进词语的桃花源》(商务印书馆,2020)、《忽逢词语的桃花林》(上海译文出版社,2023)等科普书籍。201810月轰动海内外的【《牛津英语词典》收了中式英语add oil(加油)】,就是曾泰元发现并公诸于世的。2024年龙年前夕的1月,曾泰元还发现了【《牛津英语词典》收了Chinese dragon(中国龙)】并撰文报道,此发现得到不少国内学者和多家央媒的引用,广为传播。




分享: